“面向光明的立场:中国电影30年与中国现代化新征程”学术论坛在北京举行

日期:2023-05-12 10:59:39 / 人气:139

近日,“站着面对光明:中国电影30年与中国现代化新征程”学术论坛在北京举行。专家学者和产业工作者共同回顾大学生电影节伴随中国电影发展的30年,聚焦推动中国电影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的产业议题。
主题论坛“中国电影现代化之路:多维视野与前瞻思考”由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院长、影视传媒系教授、中国文艺评论(北京师范大学)基地执行主任杨主持。来自学术界和工业界的八位专家就论坛的议题作了主旨发言。
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艺术与传媒学院首任院长、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院长、北京大学生电影节创办人黄会林在“论中国电影长期影响力提升”的主题演讲中,分享了中国电影与外国观众国际传播的研究成果。通过对过去10年5557部中国电影的分析,总结出具有较高国际传播影响力的中国电影的四个特点:聚焦全人类的共同价值观;关注国际流行思潮和世界问题;情感表达更简洁;巧妙的“杠杆”。
导演、编剧李因在《中国电影是青春,面向未来》的主题演讲中表示,中国在硬件上已经成为电影强国,如何成为电影强国是电影人的重要使命。作为中国电影的未来,年轻的创作者需要关注现实,探索更多不同的诠释、理解和表达方式。同时,我们也需要思考如何在元宇宙、区块链、人工智能等高科技的赋能下,实现电影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中国文学评论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尹红在《艺术创新与观影效果:三十年双向之旅》主题演讲中指出,艺术创新是探索电影可能性的先锋,观影效果对提高电影与观众的接触能力有很大帮助。他认为,新主流电影的发展需要在艺术创新和观影效果之间形成“双向之旅”,梳理适应观众和引导观众的辩证关系,集中主流价值观、主流观众和主流商业元素,形成“好电影”和“好电影”的双向结合。
中国大学影视学会学术委员会主任、长江学者胡志峰教授在《温暖现实主义是新时期影视创作的必然选择》的主题演讲中指出,“温暖现实主义”是新时期现实主义文艺创作的必然选择,因为它可以纠正“灰暗现实主义”和“悬浮现实主义”的不良倾向。温暖的现实主义不回避社会矛盾,但必须从中挖掘正能量,给观众带来安慰和温暖,而不是呈现负面问题本身。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教育部戏剧影视教学委员会主任周星在《中国现代电影发展的视野:大学生电影节三十年五位一体特征引论》的主题演讲中,回顾了大学生电影节三十年的发展历程, 并从聚焦中国电影的立足点、开拓创新的评价标准、独特的学术氛围等五个方面总结了这一青年品牌的特点及其对中国电影发展的贡献。
北京大学艺术院副院长、长江学者李道新教授在《中国电影主体性的整体转型与当代定位》主题演讲中,以中国电影史的广阔视野,探讨了一个多世纪以来中国电影的主体性问题。他指出,中国电影主体性的当代取向,即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中国现代化道路,是中国电影摆脱一元论、教条主义,不断创新、生生不息的道路。
博纳影业集团CEO、广影协主席蒋德富在《前赴后继,未来可期——大电影节见证中国电影30年发展》主题演讲中表示,在全球化、互联网、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电影的语言、观念、观众、环境乃至边界都在不断被打破、刷新和重构,电影行业需要着眼于整体、长远和根本。
万达影视传媒有限公司总经理尹在《融合创新定制——精准打造高品质国产电影》主题演讲中表示,后疫情时代,电影观众的构成和消费习惯发生了潜移默化的变化,包括女性观众在影院的比例越来越大,观众的消费行为集中在周末和节假日,三四线城市的下沉用户更加积极地涌向影院,其中蕴含着一些新的机遇和趋势。比如非典型类型的组合,造就了“新电影”类型的诞生,满足了观众的新鲜感,给市场带来了新的活力。
在“中国电影评论的历史与现状”圆桌论坛中,中国电影资料馆文化研究部主任、研究员左衡,中国传媒大学戏剧电影学院教授索亚斌,中国电影评论协会新媒体委员会秘书长、中国电影评论协会秘书长胡建利,中国电影资料馆副研究员沙丹, 就“历史维度下中国电影批评的民族化基础”、“新时期文学批评与受众、创作者的关系”、“新兴媒体技术视角下大众电影批评崛起的影响”等话题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论坛由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影视传媒导演、教授陈刚主持。
在“中国电影评论发展前景”圆桌论坛中,中国传媒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李越洋、北京电影学院助理研究员王耀、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讲师李宁、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白慧媛围绕“技术生存与本体观察”、“新时代舆论场与话语建构”、“从评价体系改革到文化反思”等话题展开了热烈讨论。"

作者:6A娱乐




现在致电 5243865 OR 查看更多联系方式 →

COPYRIGHT 6A娱乐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