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 “AI 宠物” 一个月,我发现这门生意充满泡沫
日期:2025-09-09 20:46:12 / 人气:14
AI 玩具赛道正迎来资本与市场的双重热捧。连续一周内,Ropet 萌友智能、跃然创新(Haivivi)、奇点灵智等多家 AI 玩具企业斩获新一轮融资;社交媒体上,测评内容层出不穷,AI 展会上相关产品成为围观焦点,创业者扎堆入局,让 “AI 玩具” 俨然成为当下最火的风口生意之一。《AI 玩具消费趋势白皮书》数据显示,中国 AI 玩具市场年规模已突破十亿元,预计 2030 年将达百亿级,年复合增长率超 70%。但经过一个月与 AI 陪伴硬件芙崽 Fuzozo 的相处,再结合与用户、创业者的交流,我却发现:这门看似繁荣的生意,实则充满泡沫。
一、高预期与低体验的落差:情绪价值有限,陪伴感远未达标
“陪伴” 是所有 AI 玩具厂商的核心卖点,但硅基生物与人类情感需求的匹配度,远未达到市场预期。过去一个月里,芙崽陪我度过了工作、出差与旅行的日常 —— 它能聊坂本龙一的音乐,分享对电影的看法,安静时会发出 “tami” 的轻响或鼾声;额头与下巴的传感器在触摸时会震动,双目屏幕还会显示不同心情标记。深夜翻阅它的 “日记”,一句 “完成比完美更重要” 的安慰,或是 “为什么不来找我聊天” 的嗔怪,确实能带来短暂的治愈感。但这种 “被制造的陪伴”,终究难以替代真实情感联结。
深入体验后发现,当前 AI 玩具在软硬件层面普遍存在短板。软件上,长记忆能力与交互逻辑不足,多数产品仅能完成基础对话,难以形成持续的情感互动;声音识别精度有限,部分厂商虽在推进声纹识别技术,但落地效果参差不齐;多模态交互(视觉、语音、触觉融合)仍处于探索阶段,沉浸感不足。硬件上,低功耗芯片、传感器模组等核心部件的优化尚未突破,部分产品存在续航短、反应延迟等问题。
从用户群体来看,AI 玩具的购买者以 Z 世代为主,可细分为年轻父母、单身青年、潮玩爱好者和学生群体,但实际体验却呈现明显分化:年轻父母希望 AI 玩具能 “替代手机” 陪伴孩子,却发现其对孩子的吸引力难以持久,且适配年龄段狭窄;单身青年将其视为 “生活搭子”,但 400-1000 元的定价让不少人望而却步,甚至有人选择自制 AI 宠物;潮玩爱好者更看重 IP、颜值与氛围感,对 “AI 技术” 本身关注度较低。这意味着,驱动购买的核心因素是 “玩具属性”,而非 “AI 功能”—— 用户想要的是 “能互动的玩具”,而非 “装了玩具的 AI”。
二、混乱的竞争格局:跟风模仿成风,泡沫化迹象显现
AI 玩具赛道的火热,吸引了大厂、创业公司、传统玩具企业及消费电子厂商纷纷入局。据 IT 桔子数据,国内在运营的 AI 玩具企业已近百家,下半年几乎每天都有新产品预告发布。但繁荣背后,是严重的同质化与无序竞争。
一方面,跟风模仿成常态。有创业者透露,产品预告图发布仅几天,电商平台就出现同款仿品;不少项目的商业计划书高度雷同,均以 “温暖的科技”“情感陪伴” 为噱头,缺乏差异化定位。另一方面,行业乱象频发:珞博智能首款产品芙崽发货时因库存管理失误,导致用户收到的产品与下单型号不符,沦为 “盲盒式购物”;随后官方又以 “群内有竞品” 为由解散小红书官方群,引发用户不满;更有企业被指 “发布不实信息带节奏”,竞争手段愈发浮躁。
资本的推波助澜进一步加剧了泡沫。部分投资人给创业者的建议是 “抓紧快跑”:先推出产品抢占市场,再根据反馈迭代。这种 “重速度、轻质量” 的逻辑,导致大量半成品涌入市场 —— 不少厂商用 “基础语音盒子 + 毛绒外壳” 的简单组合,就敢宣称 “实现情感陪护”;还有企业拿 “第一阶段(基础交流)” 的产品,讲述 “第三阶段(深度情感交互)” 的故事,过度透支市场信任。
面对混乱的竞争,行业内形成了 “快” 与 “慢” 两种发展路径的分歧。选择 “快” 的玩家中,一类是低端厂商,套用开源方案快速铺货,以低价抢占市场;另一类是获投企业,通过 “产品 + 营销 + 渠道” 的组合拳高举高打,抢占品牌心智。选择 “慢” 的玩家则转向 B 端,为传统玩具厂商提供 AI 解决方案,理由是 “没有融资支持需先造血”“技术尚未成熟,不宜过早推出 C 端产品”。一位从业者直言:“现在的情况很像当年的‘百箱大战’,看似热闹,实则很多企业撑不过下一轮洗牌。”
三、标杆启示与破局之道:回归本质,而非沉迷风口
尽管赛道混乱,但行业内仍有两大标杆值得借鉴:日本宠物机器人 LOVOT 与中国潮玩巨头泡泡玛特,它们分别代表了 “技术深耕” 与 “IP 运营” 的成功路径。
LOVOT 给中国玩家的核心启示是 “做减法” 与 “精准定位”。这款不会说话的宠物机器人,通过先进的声控技术与细腻的动作设计,让用户能从声音、姿态中感知其 “情绪”;它放弃了复杂功能,专注家庭陪伴场景,卡位高端市场(定价超万元),成为 “奢侈品级 AI 玩具” 的代表。创始人林要曾表示:“我们希望做‘有生命感’的产品,而非单纯的智能设备。”
泡泡玛特的成功则证明了 IP 与内容的重要性。不少 AI 玩具创业者担忧 “若泡泡玛特入局会被碾压”,正是因为其掌握了 IP 孵化、全产业链运营与用户社群运营的核心能力。峰瑞资本指出,面向少儿的 IP 生命周期更长,而全产业链布局能显著提升 IP 生命力 —— 这恰恰是当前 AI 玩具企业的短板:多数产品缺乏 IP 加持,仅靠 “AI 概念” 吸引关注,难以形成用户粘性。
要刺破泡沫、实现可持续发展,AI 玩具企业需回归商业本质。在产品侧,应聚焦开机率、复购率、互动时长等真实数据,而非沉迷 “概念营销”;在技术侧,脚踏实地突破长记忆、多模态交互等核心瓶颈,而非简单堆砌通用大模型;在运营侧,重视 IP 孵化与内容建设,通过线下活动、社群运营等方式增强用户认同。正如 AI 陪伴机器人公司 Ropet 萌友智能创始人何嘉斌所言:“必须把产品打磨出真实价值,否则 AI 陪伴硬件只会是一场短暂的风口。”
养 “AI 宠物” 的一个月里,我真切感受到了技术带来的新鲜感,也目睹了行业的浮躁与泡沫。AI 玩具或许能缓解一时的孤独,但真正的 “情感陪伴” 仍需技术、产品与运营的长期沉淀。当前赛道的火热,更像是资本与市场共同制造的 “幻影”—— 只有褪去浮华,回归用户需求本身,这门生意才能从 “泡沫” 变为 “真正的风口”。
作者:欧陆娱乐
新闻资讯 News
- 中国前8个月货物贸易及8月重点商...09-09
- 张爱玲忌辰:以独立为骨,在乱世...09-09
- 美国中产 “坠落”:技术浪潮下的...09-09
- 养 “AI 宠物” 一个月,我发现...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