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上只剩 1000 万现金,如何买下一家挂牌公司?科达自控并购案的启示

日期:2025-07-14 15:58:40 / 人气:64


当账上仅有 1000 万现金却要撬动 2 亿元的收购,听起来像天方夜谭,但北交所上市公司科达自控做到了。这家一季度货币资金仅 1001.96 万元的企业,宣布以 2.091 亿元现金收购新三板企业海图科技 51% 股份,创下北交所最大现金并购纪录。在资本市场并购热潮向中小企业蔓延的当下,这个 “以小博大” 的案例,为现金紧张却有扩张需求的企业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参考样本。
并购逻辑:产业协同比现金多少更重要
科达自控的收购并非盲目冒险,而是基于清晰的战略协同。作为 “北交所智慧矿山第一股”,科达自控深耕矿山智能化领域 20 余年,客户覆盖全国前 50 大煤炭集团,但近年来面临两大挑战:煤炭行业周期波动导致一季度首次亏损,以及智慧矿山对 AI 技术的迫切需求。而海图科技作为 AI “小巨人”,不仅 2024 年净利润 4164 万元超过科达自控的 3451 万元,其机器视觉技术、工业视频分析平台与矿山场景高度契合,前五大客户中就有中国煤炭科工集团这样的行业巨头。
这种 “传统矿山 + AI 技术” 的组合产生强烈化学反应:科达自控可借助海图科技的技术加速矿山特种机器人、智能巡检系统研发,实现 “把煤矿工人从恶劣环境解放出来” 的长期愿景;海图科技则能依托科达自控的渠道快速落地产品,解决自身北交所上市未果的资本化难题。正如科达自控在杭州设立科达数智子公司布局具身智能机器人,此次收购是其 AI 战略的关键落子,现金短缺并未阻碍战略推进,反而倒逼出更创新的交易结构。
交易设计:用业绩对赌化解现金压力
面对 1000 万现金与 2 亿元收购款的巨大差距,科达自控的解决方案颇具教科书意义:以业绩对赌为核心的分期支付与风险绑定。交易协议明确,海图科技原股东承诺 2025-2027 年累计净利润不低于 1.26 亿元,若未达标需现金补偿;超额完成则将奖励核心员工。这种设计既锁定了标的质量,又为科达自控争取了资金缓冲空间 —— 收购款可通过未来三年的协同收益逐步支付,而非一次性掏空家底。
更深层的逻辑在于 “资源置换”:科达自控以上市公司平台资源(融资渠道、客户网络、合规体系)置换海图科技的股权,现金仅作为诚意金与启动资金。数据显示,北交所公司平均市值不足 30 亿元,融资能力有限,这种 “轻现金 + 重协同” 的模式成为中小上市公司并购的主流选择。开源证券统计显示,北交所 30 起并购案例中,超 80% 采用业绩对赌条款,70% 涉及分期支付,科达自控的操作正是这种趋势的典型体现。
此外,科达自控明确 “若业绩达标将择机收购剩余 49% 股份”,既给海图科技股东长期预期,又保留了完全整合的选择权,这种弹性设计降低了一次性收购的资金压力与风险。
北交所机遇:政策红利与并购生态成熟
科达自控的底气还来自北交所日益完善的并购生态。2025 年北交所修订重大资产重组规则,引入 “小额快速” 审核、重组简易程序,明确股份对价分期支付机制,大幅降低并购门槛。数据显示,截至 2025 年 6 月,北交所已发生 30 家次重要并购,从新三板 “摇篮” 转变为并购标的池,形成独特的 “小而美” 产业整合市场。
这种生态为现金紧张的企业提供多重支持:其一,新三板企业估值相对合理,海图科技 51% 股权对应 2.091 亿元估值,按 2024 年净利润计算市盈率约 10 倍,低于 A 股 AI 企业平均水平;其二,政策鼓励产业链整合,科达自控与海图科技的 “强链补链” 交易易获监管认可;其三,北交所公司虽市值小但股权集中,决策效率高,从签署协议到公告仅用数日,避免了大型上市公司的繁琐流程。
对比创业板动辄数十亿的并购案,北交所并购呈现 “小切口、深整合” 特点:铁大科技 6000 万元收购狗熊机器人布局自动驾驶,易实精密 1.63 亿元收购通亦和精工完善精密模具产业链,均聚焦细分领域协同,与科达自控的逻辑高度一致。
风险警示:协同失效与偿债压力的双重考验
尽管设计精巧,科达自控仍面临不容忽视的风险。首当其冲的是现金链断裂风险:公司负债总额已达 8.05 亿元,收购款若主要依赖借贷,将进一步推高财务费用。2024 年科达自控财务费用率已达 5.3%,若新增 2 亿元有息负债,每年将多支出约 1000 万元利息,相当于吃掉近 30% 的净利润。
更关键的是协同不及预期:AI 技术与矿山场景的融合需要时间,海图科技团队是否适应上市公司管理体系、核心技术人员是否稳定,都可能影响业绩承诺兑现。历史数据显示,北交所并购标的中约 30% 未完成首年业绩承诺,科达自控若遭遇这种情况,将陷入 “支付压力 + 资产减值” 的双重困境。
此外,行业周期波动加剧不确定性。煤炭行业占科达自控营收近 60%,若煤炭价格持续低迷导致客户缩减智能化投入,即使海图科技完成业绩,整体协同价值也会大打折扣。这种 “主业承压 + 并购扩张” 的并行策略,考验着管理层的资源平衡能力。
启示:中小企业并购的生存法则
科达自控的案例揭示了现金短缺企业并购的核心逻辑:战略聚焦比资金规模更重要,交易设计比盲目投入更关键。对类似企业而言,可借鉴三大原则:
一是锁定产业协同标的。北交所并购案中,业务关联度高的交易成功率超 80%,如大地电气收购埃易泰克完善汽车线束产业链,中国智能交通控股恒拓开源发力低空经济,均证明 “做熟不做生” 的重要性。
二是善用资本市场工具。北交所的 “小额快速” 审核、股份支付灵活安排,为中小企业提供了制度便利。企业可通过定增融资、发行可转债等方式补充并购资金,而非单纯依赖自有现金。
三是建立风险共担机制。业绩对赌之外,还可设置核心团队股权激励、剩余股权期权、里程碑付款等条款,将双方利益深度绑定。科达自控 “达标后收购剩余股份” 的约定,既激励了标的方,又控制了当期成本。
在资本不再依赖 IPO 独木桥的时代,账上 1000 万现金买下挂牌公司并非天方夜谭。正如北交所并购热所展现的,中小企业只要找准战略支点、设计精妙交易,就能以小博大实现跨越式发展。科达自控的冒险,或许正预示着资本市场 “小而美” 并购时代的到来。

作者:欧陆娱乐




现在致电 xylmwohu OR 查看更多联系方式 →

COPYRIGHT 欧陆娱乐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