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否像抓生产一样抓消费?——对消费与生产抓取方式的深度剖析

日期:2025-09-30 09:56:52 / 人气:72


一、政策信号与问题提出

金观平在《要像抓生产一样抓消费》一文中提出,生产和消费同处经济循环之中,抓消费可借鉴抓生产的思路和经验,这一表述在经济工作层面是值得关注的信号。今年宏观政策基调明确“促消费”和“投资于人”,且“十五五”规划可能更明确提及消费在经济增长中的占比,预示着顶层设计上从“抓生产”到“抓消费”的思路迁移已展开。
从认知角度看,将生产和消费的重要性拉到齐平是好事,也是“国内大循环、统一大市场”运行的关键前提。但生产与消费存在诸多差异,传统“抓生产”的思路和措施不宜直接照搬用于“抓消费”,二者在共通性、可借鉴措施及成果匹配度上存在讨论空间。

二、生产与消费的形态差异

(一)生产易抓的原因

生产要素多数是政府有能力直接供应或调节的,如土地、电力、金融资源、环保成本、劳动报酬和福利水平等。基于这些要素“逐底竞争”的背景,产生了“招商引资”和“有效市场 + 有为政府”的发展模式,使得生产活动能够做到立竿见影和令行禁止,且在决策思路中,需求侧常被当作外生变量。

(二)消费难抓的缘由

消费活动是去中心化的,不存在类似生产的科层和领导。消费遵循“供给创造需求”,但规模导向鼓励供给侧会面临过剩和内卷问题,这在消费领域同样存在,如清一色的古镇旅游区,缺乏特色。即便考虑中位数口味,铺规模策略也面临挑战,像“新三样”在铺规模阶段,只有早期龙头能实现正财务回报,尾部企业回报率远低于预期。
同时,消费的去中心化还体现在“可选消费”结构的零碎,“供给和需求的匹配”更难规划。新兴的零散消费领域,如谷子、ACG、饭圈等,从供给端入手难以找到有效抓手。高附加值消费细致且因人而异,与行政整齐划一的思路存在错配,促进消费和投资于人是慢变量,不像投资那样立竿见影和可“逆周期”。

三、当前抓消费政策的问题

(一)政策特点与短板

“抓消费”必然涉及KPI和考核,侧重规模导向和立竿见影的效果,这是制度惯性使然。目前的消费补贴措施覆盖地产、汽车、耐用品等大链条以及消费贷等金融工具。但对耐用品的补贴会透支未来需求,对服务消费的补贴呈脉冲性,补贴断档后消费动量自然消弭,政府补贴缺乏像平台“外卖大战”补贴那样形成消费者粘性和习惯的长期性功能。

(二)政策效果不佳

当前提振消费的政策组合存在短板,惯常抓手是成规模的供给侧,难以覆盖去中心化消费的广大领域;对需求侧的支持是即期、脉冲性的,缺乏长期效应。

四、抓消费的正确方式

(一)避免短期主义

抓消费应扬长避短,避免考核视角下的短期主义,可“甘当气氛组”。消费比生产更依赖市场和宏观环境,宏观和商业环境变化对消费行为影响明显。居民储蓄大幅增加时,企业CAPEX却明显增长,说明消费对环境变化更为敏感。

(二)营造良好社会环境

将“鼓励消费”落到实处是难事,与“鼓励投资”是两种不同思路。“鼓励消费”要义是“赋权于人”,而非沿用“投资思路”惯性。消费能力的形成不仅需要“反内卷”“改分配”“重保障”“多假期”等有形条件,更需要引导宽松、多元、包容的社会环境,允许个人用丰富方式表达个性和利益。
消费是社会活力和张力的体现结果,从“投资导向”到“消费导向”的转变不仅是经济革命,更是社会革命。

作者:欧陆娱乐




现在致电 xylmwohu OR 查看更多联系方式 →

COPYRIGHT 欧陆娱乐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