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 万美金的 “失误”:辉瑞与一款潜在重磅炸弹的擦肩而过
日期:2025-08-09 13:35:17 / 人气:40
1000 万美金的 “失误”:辉瑞与一款潜在重磅炸弹的擦肩而过
2021 年 4 月,一笔 1000 万美元首付款的交易在医药圈悄然完成 —— 辉瑞将一款尚处早期的泛 PI3K-mTORC1/2 抑制剂 gedatolisib,以总金额不超过 3.5 亿美元的价格,转让给了名不见经传的 Celcuity。彼时,这只是一笔被淹没在巨额 BD 交易中的 “小生意”,没人能预料到,4 年后它会成为刺痛辉瑞的 “战略级误判”。当 Celcuity 宣布 gedatolisib 在 III 期临床中取得突破性进展,市值飙升至 20 亿美元时,整个行业都在感慨:在创新药这个充满变数的领域,再强大的巨头也可能看走眼,而看似微小的机会,或许藏着颠覆格局的力量。
被低估的 “潜力股”:gedatolisib 的逆袭之路
Gedatolisib 的特别之处,在于它对 PI3K/AKT/mTOR(PAM)通路的 “一网打尽”。作为泛 PI3K 与 mTORC1/2 双重抑制剂,它能同时抑制 p110α/β/γ/δ 四种 PI3K 亚型及 mTORC1/2,一次性切断这条与多种癌症相关的关键信号通路。相比单靶点抑制剂(如阿斯利康的 AKT 抑制剂 capivasertib),这种 “全景式抑制” 理论上能覆盖更广人群,且可能降低高频给药带来的毒性 —— 这正是它被寄予 “重磅炸弹” 厚望的核心原因。
但在 2021 年,这些优势还只是纸上谈兵。彼时 gedatolisib 尚处早期,辉瑞可能认为其开发风险过高:PAM 通路生物学复杂,单靶点药物已扎堆,泛抑制剂的毒性控制难度极大。于是,当 Celcuity 递出橄榄枝时,辉瑞以 “白菜价” 放手 ——1000 万美金首付款,加上 3.3 亿里程碑款,总估值不足 3.5 亿美元。要知道,同类潜在重磅炸弹的 BD 交易往往动辄数十亿,辉瑞的轻视可见一斑。
Celcuity 的孤注一掷,最终换来了转机。在 III 期 VIKTORIA-1 试验中,gedatolisib 联合疗法展现出惊人疗效:针对 HR+/HER2 - 晚期乳腺癌患者,三联方案(gedatolisib + 哌柏西利 + 氟维司群)将中位无进展生存期(mPFS)从对照组的 2.0 个月延长至 9.3 个月,疾病进展风险降低 76%;即便是二联方案,也将 mPFS 延长至 7.4 个月。这一数据远超同类二线治疗的历史表现,让市场看到了它成为 “Best-in-Class” 的潜力。数据公布后,Celcuity 股价单日暴涨 170%,而辉瑞则只能眼睁睁看着一款潜在大药从手中溜走。
巨头的盲区:为什么 MNC 会 “算错账”?
辉瑞的 “失手”,并非个例。在创新药领域,巨头因战略误判错失潜力资产的案例屡见不鲜。背后的核心原因,在于大公司与小公司的决策逻辑存在根本差异。
对辉瑞这类 MNC 而言,管线管理更像 “排兵布阵”,需要在风险与回报间寻找平衡。当一款早期资产与现有管线存在重叠(比如辉瑞在乳腺癌领域已有其他布局),或开发难度超出预期时,被放弃是常态。此外,大公司的决策链条漫长,需要通过层层审批,而早期项目的 “不确定性” 往往难以通过标准化评估体系 —— 就像 gedatolisib 的泛抑制特性,在辉瑞看来可能是 “毒性风险”,在 Celcuity 眼中却是 “差异化优势”。
小公司则恰恰相反。Celcuity 没有庞大的管线负担,能集中全部资源押注一个靶点。这种 “聚焦” 让它能更敏锐地捕捉到 gedatolisib 的潜力:比如在临床试验设计上,它选择了更精准的患者人群,或在给药方案上优化了毒性控制。就像房主任在脱口秀舞台上靠 “真实经历” 突围,小公司往往靠对 “细节的偏执” 在巨头的盲区中找到机会。
更关键的是,小公司的 “风险耐受度” 更高。对辉瑞而言,3.5 亿美元可能只是一笔微不足道的支出,但对 Celcuity 来说,这是 “all in” 的豪赌。这种背水一战的压力,反而倒逼它在临床开发中更具创造力 —— 比如在 VIKTORIA-1 试验中,即使对照组表现低于历史水平,它仍能通过扎实的获益数据说服市场。这种 “在绝境中找生机” 的韧性,正是大公司标准化流程中缺失的特质。
行业启示:创新从来不是 “资源堆砌” 的游戏
Gedatolisib 的故事,给医药行业上了生动一课:创新药研发从来不是 “谁钱多谁就能赢” 的确定性工程,而是一场需要敏锐判断、敢于冒险、持续迭代的概率游戏。
对大公司而言,这意味着要警惕 “规模陷阱”。庞大的体量可能带来资源优势,但也可能滋生官僚主义,让早期项目在 “标准化评估” 中被误判。或许可以借鉴小公司的灵活机制,比如设立独立的早期研发单元,给予团队更大的决策自主权,避免潜力资产因 “不符合现有战略” 而被过早放弃。
对小公司而言,机会永远藏在 “巨头的弃子” 中。就像 Celcuity 从辉瑞手中接过 gedatolisib,许多成功的 Biotech 都是靠 “捡漏” 起家。但这需要精准的科学判断力 —— 能从看似 “风险过高” 的资产中,识别出被低估的价值;更需要执行力,比如在临床试验中做出差异化设计,用数据证明自己的判断。
对整个行业而言,这个案例印证了 “生态多样性” 的重要性。大公司擅长将成熟资产推向商业化巅峰,小公司则擅长在未知领域探索可能性。二者的互补,才构成了医药创新的完整生态。就像 GPT-5 再强大,也替代不了人类的创造力;巨头再有钱,也少不了小公司在前沿领域的 “探路”。
结语:在不确定性中寻找确定
当 Celcuity 的股价因 gedatolisib 的利好飙升时,辉瑞的 “失误” 已成行业谈资。但更值得思考的是:如果时光倒流,辉瑞会做出不同的选择吗?或许不会。因为在 2021 年的时点,基于当时的信息,放弃 gedatolisib 可能是 “理性” 的决策。
这恰恰揭示了创新的本质:它诞生于信息不完整的时刻,依赖于决策者在模糊中做出判断的勇气。无论是大公司还是小公司,能在这场游戏中胜出的,永远是那些既能看到 “风险”,更能看到 “可能性” 的玩家 —— 就像房主任在离婚后没放弃自己,最终在脱口秀舞台上找到新生,医药行业的创新者,也需要在 “不确定” 中相信 “可能性”,并为之付出持续的努力。
毕竟,每一款重磅炸弹的诞生,背后都藏着无数个 “被低估” 的瞬间。而那些能抓住这些瞬间的人,从来不是靠运气,而是靠对科学的敬畏、对细节的执着,以及 “没有退路时逼自己爬上岸” 的狠劲。
2021 年 4 月,一笔 1000 万美元首付款的交易在医药圈悄然完成 —— 辉瑞将一款尚处早期的泛 PI3K-mTORC1/2 抑制剂 gedatolisib,以总金额不超过 3.5 亿美元的价格,转让给了名不见经传的 Celcuity。彼时,这只是一笔被淹没在巨额 BD 交易中的 “小生意”,没人能预料到,4 年后它会成为刺痛辉瑞的 “战略级误判”。当 Celcuity 宣布 gedatolisib 在 III 期临床中取得突破性进展,市值飙升至 20 亿美元时,整个行业都在感慨:在创新药这个充满变数的领域,再强大的巨头也可能看走眼,而看似微小的机会,或许藏着颠覆格局的力量。
被低估的 “潜力股”:gedatolisib 的逆袭之路

Gedatolisib 的特别之处,在于它对 PI3K/AKT/mTOR(PAM)通路的 “一网打尽”。作为泛 PI3K 与 mTORC1/2 双重抑制剂,它能同时抑制 p110α/β/γ/δ 四种 PI3K 亚型及 mTORC1/2,一次性切断这条与多种癌症相关的关键信号通路。相比单靶点抑制剂(如阿斯利康的 AKT 抑制剂 capivasertib),这种 “全景式抑制” 理论上能覆盖更广人群,且可能降低高频给药带来的毒性 —— 这正是它被寄予 “重磅炸弹” 厚望的核心原因。
但在 2021 年,这些优势还只是纸上谈兵。彼时 gedatolisib 尚处早期,辉瑞可能认为其开发风险过高:PAM 通路生物学复杂,单靶点药物已扎堆,泛抑制剂的毒性控制难度极大。于是,当 Celcuity 递出橄榄枝时,辉瑞以 “白菜价” 放手 ——1000 万美金首付款,加上 3.3 亿里程碑款,总估值不足 3.5 亿美元。要知道,同类潜在重磅炸弹的 BD 交易往往动辄数十亿,辉瑞的轻视可见一斑。
Celcuity 的孤注一掷,最终换来了转机。在 III 期 VIKTORIA-1 试验中,gedatolisib 联合疗法展现出惊人疗效:针对 HR+/HER2 - 晚期乳腺癌患者,三联方案(gedatolisib + 哌柏西利 + 氟维司群)将中位无进展生存期(mPFS)从对照组的 2.0 个月延长至 9.3 个月,疾病进展风险降低 76%;即便是二联方案,也将 mPFS 延长至 7.4 个月。这一数据远超同类二线治疗的历史表现,让市场看到了它成为 “Best-in-Class” 的潜力。数据公布后,Celcuity 股价单日暴涨 170%,而辉瑞则只能眼睁睁看着一款潜在大药从手中溜走。
巨头的盲区:为什么 MNC 会 “算错账”?
辉瑞的 “失手”,并非个例。在创新药领域,巨头因战略误判错失潜力资产的案例屡见不鲜。背后的核心原因,在于大公司与小公司的决策逻辑存在根本差异。
对辉瑞这类 MNC 而言,管线管理更像 “排兵布阵”,需要在风险与回报间寻找平衡。当一款早期资产与现有管线存在重叠(比如辉瑞在乳腺癌领域已有其他布局),或开发难度超出预期时,被放弃是常态。此外,大公司的决策链条漫长,需要通过层层审批,而早期项目的 “不确定性” 往往难以通过标准化评估体系 —— 就像 gedatolisib 的泛抑制特性,在辉瑞看来可能是 “毒性风险”,在 Celcuity 眼中却是 “差异化优势”。
小公司则恰恰相反。Celcuity 没有庞大的管线负担,能集中全部资源押注一个靶点。这种 “聚焦” 让它能更敏锐地捕捉到 gedatolisib 的潜力:比如在临床试验设计上,它选择了更精准的患者人群,或在给药方案上优化了毒性控制。就像房主任在脱口秀舞台上靠 “真实经历” 突围,小公司往往靠对 “细节的偏执” 在巨头的盲区中找到机会。
更关键的是,小公司的 “风险耐受度” 更高。对辉瑞而言,3.5 亿美元可能只是一笔微不足道的支出,但对 Celcuity 来说,这是 “all in” 的豪赌。这种背水一战的压力,反而倒逼它在临床开发中更具创造力 —— 比如在 VIKTORIA-1 试验中,即使对照组表现低于历史水平,它仍能通过扎实的获益数据说服市场。这种 “在绝境中找生机” 的韧性,正是大公司标准化流程中缺失的特质。
行业启示:创新从来不是 “资源堆砌” 的游戏
Gedatolisib 的故事,给医药行业上了生动一课:创新药研发从来不是 “谁钱多谁就能赢” 的确定性工程,而是一场需要敏锐判断、敢于冒险、持续迭代的概率游戏。
对大公司而言,这意味着要警惕 “规模陷阱”。庞大的体量可能带来资源优势,但也可能滋生官僚主义,让早期项目在 “标准化评估” 中被误判。或许可以借鉴小公司的灵活机制,比如设立独立的早期研发单元,给予团队更大的决策自主权,避免潜力资产因 “不符合现有战略” 而被过早放弃。
对小公司而言,机会永远藏在 “巨头的弃子” 中。就像 Celcuity 从辉瑞手中接过 gedatolisib,许多成功的 Biotech 都是靠 “捡漏” 起家。但这需要精准的科学判断力 —— 能从看似 “风险过高” 的资产中,识别出被低估的价值;更需要执行力,比如在临床试验中做出差异化设计,用数据证明自己的判断。
对整个行业而言,这个案例印证了 “生态多样性” 的重要性。大公司擅长将成熟资产推向商业化巅峰,小公司则擅长在未知领域探索可能性。二者的互补,才构成了医药创新的完整生态。就像 GPT-5 再强大,也替代不了人类的创造力;巨头再有钱,也少不了小公司在前沿领域的 “探路”。
结语:在不确定性中寻找确定
当 Celcuity 的股价因 gedatolisib 的利好飙升时,辉瑞的 “失误” 已成行业谈资。但更值得思考的是:如果时光倒流,辉瑞会做出不同的选择吗?或许不会。因为在 2021 年的时点,基于当时的信息,放弃 gedatolisib 可能是 “理性” 的决策。
这恰恰揭示了创新的本质:它诞生于信息不完整的时刻,依赖于决策者在模糊中做出判断的勇气。无论是大公司还是小公司,能在这场游戏中胜出的,永远是那些既能看到 “风险”,更能看到 “可能性” 的玩家 —— 就像房主任在离婚后没放弃自己,最终在脱口秀舞台上找到新生,医药行业的创新者,也需要在 “不确定” 中相信 “可能性”,并为之付出持续的努力。
毕竟,每一款重磅炸弹的诞生,背后都藏着无数个 “被低估” 的瞬间。而那些能抓住这些瞬间的人,从来不是靠运气,而是靠对科学的敬畏、对细节的执着,以及 “没有退路时逼自己爬上岸” 的狠劲。
作者:欧陆娱乐
新闻资讯 News
- 李丁一家:爱与离别交织的人生悲...10-25
- 窦骁何超莲否认离婚,驳斥挪用资...10-25
- 于正说第一眼看王佳怡像蒋雯丽!...10-25
- 钟丽缇携两位女儿亮相红毯引关注10-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