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IM 重启,华为与苹果或抢夺国内手机商用 “首发”

日期:2025-07-07 21:30:15 / 人气:5

众多迹象显示,在国内蛰伏多年的 eSIM 业务有望全面重启。
终端商层面,将于今年三季度发布的华为三折叠屏手机 Mate XTs 据称会使用 eSIM 技术,并与苹果 iPhone 17 Air 抢夺国内 eSIM 手机商用 “首发” 桂冠。运营商层面,在前不久举行的上海世界移动通信大会上,运营商人士高调宣称 “中国的 eSIM 将进入‘快车道’”。如果不重启,eSIM 何谈进入发展 “快车道”。
eSIM 作为电信卡技术的重要演进方向,已在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商用落地,并形成了较为成熟的产业生态。在我国,多年前电信运营商就开展 eSIM 业务试点,相继推出一号双终端和独立 eSIM 服务,应用于智能手表、平板电脑等。但在 2023 年,eSIM 因 “业务维护升级” 被摁下暂停键。
如今,AI 的快速发展,正加速推动终端变革,给 eSIM 带来了巨大的机会。可以说,是 AI 掀开了 eSIM 发展的新篇章。

34 年 “瘦身记”

对很多人来说,手机 SIM 卡是一位熟悉又陌生的朋友。现在人们经常所见的 SIM 卡,是一张指甲盖大小的卡片。但这不是它与生俱来的模样,也不是它将来的形态。
34 年前,全球首张用于移动电话的 SIM 卡出现,类似银行信用卡大小,主要用于存储用户身份信息、通讯录和短信等数据。之后随着手机越变越小和智能化程度越来越高,SIM 卡越变越小,从 Mini SIM 卡变为 Micro SIM 卡,再到 2012 年苹果在 iPhone 5 上引入 Nano SIM 卡,其尺寸比 Micro SIM 卡缩小 1/3,极大节省了手机内部空间,于是成为主流智能手机的标准配置。现在,大家所用的就是 Nano SIM 卡。
但随着移动设备向小型化和多功能化发展,传统物理 SIM 卡在尺寸和管理等方面面临的挑战越来越大。比如智能手机,人们在追求机身轻薄的同时,对续航、拍照、AI 能力有着更高的要求,手机内部空间越来越紧张。如何进一步腾退空间?取消实体卡槽是主流选择之一。
于是,eSIM 卡的概念被提出。
早期 eSIM 卡是电子化虚拟 SIM 卡,如今则演进为嵌入式 SIM 卡(Embedded-SIM),以芯片形式永久内嵌在设备中,支持远程配置和管理,用户通过 OTA(空中下载)技术远程激活和切换网络配置。
相比传统 SIM 卡,eSIM 卡在多方面存在优势。“随着智能眼镜、智能戒指等小型化设备不断涌现,传统 SIM 卡的物理插拔方式已难以适应。eSIM 为终端厂商提供了更友好的解决方案,相比于 Nano SIM 卡实现了 96% 的空间节省,使得终端能更轻薄,防水性能也更好。” 紫光同芯常务副总裁邹重人在前不久举行的 eSIM 峰会上说道。
不仅是对于终端厂商,eSIM 也给电信运营商带来益处,助力运营商通过线上方式便捷地发展用户,减少了号卡物流运输的成本,让用户能更快更好连接网络。
华大电子市场总监李旦则认为,eSIM 卡价值主要在于两点:“对于消费者来说,能便捷地选择使用移动通信网络;对于物联网发展来说,eSIM 使得物联网设备部署更高效、更快速。”

两大领域 “比翼齐飞”

目前,eSIM 主要应用于消费电子和物联网两大领域。
在消费电子领域,支持 eSIM 技术的智能手机、智能手表、平板电脑等产品的种类和款型数量不断增多,灵活且低成本地满足人们在进行跨境旅行、跨境商务、跨境电商时对网络的需求。比如在跨境旅游时,eSIM 技术支持用户在不更换实体 SIM 卡的情况下,于不同国家和地区轻松激活当地的移动网络服务,灵活切换运营商和套餐,节省旅行成本和时间。
中国信通院泰尔终端实验室发布的《eSIM 产业热点问题研究报告(2025 年)》报告显示,近年来全球提供 eSIM 手机服务的国家和地区数量大幅增加,从 2018 年底的 24 个增至 2024 年中的 123 个(不含漫游服务)。同时,开通 eSIM 手机服务的运营商数量从 2018 年的 45 家增长至 2024 年 6 月的 441 家。
苹果公司是 eSIM 技术的积极推动者,2018 年发布的 iPhone XS 系列首次支持 eSIM,采用 “实体 SIM+eSIM” 双卡方案,2022 年发布的 iPhone 14(美版)系列则彻底取消实体卡槽,仅支持 eSIM 卡。
GSMA Intelligence 预测,2025 年底全球将约有 10 亿 eSIM 智能手机连接,2030 年将增长至 69 亿,占智能手机连接总数的 3/4。
在物联网领域,eSIM 同样呈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在智能家居、医疗健康、汽车、物流等垂直行业使用日益广泛。
如在智能家居领域,eSIM 技术凭借远程配置能力,使设备能够在不同地区无缝切换网络服务提供商,实现智能门锁、智能摄像头等设备间的互联互通,用户还可通过手机或其他终端设备远程控制和管理这些设备。

国内商用之路多波折?

目前来看,国外 eSIM 产业链布局早,已形成成熟商用生态。
尤其是美国和欧洲企业,凭借芯片制造、安全认证、产品设计等优势,在 eSIM 领域占据重要位置,芯片领域有恩智浦、意法半导体、英飞凌等公司,远程配置和管理服务方面有捷德、泰雷兹、梵利特等公司,终端方面有苹果、三星等,而在运营商方面,沃达丰、德国电信、Orange、Verizon、AT&T、T-Mobile 等都积极推广 eSIM 业务,为用户提供灵活网络选择。
视野回到国内,经过多年发展,我国也形成了较为完整的 eSIM 产业链,涵盖芯片设计制造、模组研发、平台服务、终端设备等各流程,但在商用方面却是一波三折,尤其是在消费电子领域。
三家运营商中,中国联通发展 eSIM 业务的态度最为积极。2017 年 11 月,中国联通与华为合作,推出了支持 eSIM 独立号码业务的华为运动手表,并在上海、深圳、广州等 7 个城市启动了业务试点。2018 年 3 月,中国联通又与苹果合作,支持 Apple Watch Series 3 和 Apple Watch Series 4 在以上七个城市开通 eSIM 一号双终端业务。2019 年 3 月,中国联通正式宣布将 eSIM 可穿戴设备独立号码业务从试点拓展至全国。
中国电信于 2018 年在上海、南京、广州、成都 4 个城市开展 eSIM 业务试点,随后又拓展深圳、武汉、杭州 3 个试点城市。中国移动也于 2018 年在上海、天津等 7 个城市启动了 eSIM 一号双终端业务试点。
在政策层面,工信部先后批准三家运营商在可穿戴设备和物联网应用中开展 eSIM 试点,并且在 2021 年 11 月印发的《“十四五” 信息通信行业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 “推动嵌入式 SIM 卡(eSIM)等新兴技术应用,深化新技术新业务在垂直行业和领域的拓展”。
但至 2023 年,风云突变。三家运营商先后发布公告,以业务维护升级为由,暂停受理 eSIM 一号双终端业务及独立 eSIM 卡办理申请。背后原因众说纷纭,比如安全风险,因为 eSIM 是通过 OTA 空中方式进行远程激活或切换网络配置,如遭黑客拦截,会造成信息篡改或盗取信息的可能。
GSMA 是全球 eSIM 技术标准化的主要推动者,去年,GSMA 针对安全体系强化等方向,对 eSIM 标准进行了系统性更新,从而强化了 eSIM 技术在复杂场景下的适应性、安全性与可管理性。

AI 掀开 eSIM 新篇章?

AI 时代的到来,让 eSIM 的重要性更加凸显,为其发展带来巨大机遇。
终端在 AI 时代将发挥比以往更为重要的作用,其形态也将更为多样,不仅有手机、智能穿戴、Pad 这些改造型终端,有人形机器人等为 AI 而生的创造型终端,也有 AI 耳机等作为 AI 组成部分的器官型终端。
“AI 的多模态将带动 AI 终端的多模态,对终端要求体积更小,而且要更防水、防尘和抗震,这给 eSIM 带来很多机会”,中国联通终端公司联通华盛副总经理陈丰伟表示。他认为,eSIM 是强移动性 AI 终端的必选项,如智能眼镜、智能戒指等等,“比如智能戒指,产品设计肯定要非常紧致,而且要更加防水,像过去那样安装 SIM 卡卡槽几乎是不可能的。”
而且,AI 机器人未来会大量出现,需要发放 “出生证”,进行强身份管理,而 eSIM 可以作为 AI 终端安全认证的方式。“如果从这条路去思考,eSIM 发展空间极大,任何一个终端都将有 eSIM 芯片。” 陈丰伟说道。
邹重人则认为,eSIM 将是智能连接的安全基石,“未来各种各样的设备,都需要实时联网、实时在线。”
当然,eSIM 未来发展仍面临着挑战,包括在政策、技术方面。
政策层面,比如用户在我国境内远程激活境外运营商的 SIM 卡,涉嫌境外运营商在我国境内无证经营电信业务,而且这些用户卡脱离我国电话实名制管理体系,同样会加剧电信反诈骗形势的复杂性。在技术层面,传统 SIM 卡集成了多种应用,eSIM 卡想要取而代之,除了实现连接功能之外,还要提供支付、身份识别等众多应用。而且,eSIM 卡目前主要支持地面网络连接,但未来是全时空连接时代,eSIM 卡也要支持卫星通信的鉴权和认证。
总而言之,在 AI、5G 等发展的推动下,eSIM 正迎来发展机遇期,正从 “可穿戴设备专属技术” 向 “全域数字基座” 转型。

作者:欧陆娱乐




现在致电 xylmwohu OR 查看更多联系方式 →

COPYRIGHT 欧陆娱乐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