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汽车:千亿现金垫上的逆风局,i6 能否成为破局关键?

日期:2025-08-31 14:59:46 / 人气:7


当李想在二季度财报电话会上坦言 “我们出一次牌,同行们会出两次牌” 时,理想汽车正式告别了 “增程独大” 的舒适区,驶入了新能源市场的 “红海绞杀” 阶段。从增程基本盘被围攻,到纯电车型 i8 销量不及预期,再到三季度交付指引低于去年同期,这家曾以 “精准用户定位” 著称的车企,正遭遇成立以来最严峻的逆风挑战。
一、逆风局根源:三重压力夹击,基本盘摇摇欲坠
理想的 “逆风” 并非偶然,而是新能源市场从 “增量” 转向 “存量” 的必然结果,叠加产品策略失误与竞争加剧,形成了三重压力的共振。
1. 增程基本盘被全面击穿,销量 “量价齐承压”
理想赖以崛起的增程车型 L 系列,正遭遇前所未有的围剿:
高端市场被问界碾压:7 月,问界 M9 单月销量超过理想 L9+L8+L7 之和,曾经的 “家庭 SUV 标杆” L9 月销已不足 5000 辆;
中端市场遭性价比冲击:L6 从月销近 2.7 万辆的高点滑落至 1.5 万辆左右,零跑 C11、深蓝 S7 等车型以更低价格提供相似配置,分流大量预算敏感用户;
价格坚守失策:理想执着于 19% 以上的车辆毛利率,在问界、小米纷纷降价抢市场时,未能及时调整价格策略,导致 “性价比优势” 尽失。
据海豚投研测算,理想 L 系列 9 月销量可能下滑至 2.2-2.7 万辆,而去年同期 L 系列月销稳定在 3 万辆以上 —— 增程这张 “王牌”,已无法支撑理想的销量大盘。
2. 纯电转型遇挫,i8 未能扛起大旗
理想寄予厚望的纯电车型 i8,本应是打开纯电市场的 “敲门砖”,却陷入了 “定价尴尬、竞品围剿” 的困境:
销量不及预期:理想披露 9 月 i8 交付目标为 8000-10000 辆,而竞品乐道 L90 交付已过万,问界 M8 纯电版上市 2 小时大定突破 7000 台,特斯拉 Model YL 更是以比 i8 便宜 800 元的价格直接入局;
产品定义偏差:理想试图用 “城市纯电 + 长途增程” 的思路教育市场,但在 20-30 万元价格带,用户更看重 “续航、价格、品牌” 三大要素,i8 的 “增程 + 纯电” 混合定位反而模糊了核心优势;
营销节奏混乱:i8 上市前过度宣传 “技术突破”,上市后却因交付延迟、配置争议引发用户不满,未能延续 L 系列 “口碑带动销量” 的路径。
3. 组织管理滞后,渠道内耗拖后腿
快速扩张中,理想的组织架构与渠道管理暴露出明显短板:
销售体系动荡:今年上半年,理想渠道出现 “抢单” 现象 —— 不同门店为争夺客户互相压价、诋毁,内耗严重;6 月后虽推行 “总部直管 23 个区域”,但新架构的磨合需要时间,短期内难以提升效率;
部门协同不足:i8 上市前后,“销服运营”“市场营销” 等新部门仓促成立,与原有研发、生产部门衔接不畅,导致 “产品定义 - 市场推广 - 渠道交付” 全链路出现断层;
用户运营粗放:相较于问界的 “华为生态联动”、小米的 “粉丝社群运营”,理想仍依赖传统直营店模式,数字化营销能力薄弱,难以精准触达年轻用户群体。
二、破局关键:i6 成 “生死牌”,定价与效率决定成败
面对逆风,理想将宝押在了即将推出的纯电车型 i6 上。这款定位 20 万元以上 SUV 的产品,被内部寄予 “月销 3 万辆” 的厚望,但其能否破局,取决于两个核心选择。
1. 定价博弈:毛利率与市场份额的 “二选一”
理想的最大纠结在于:是否要放弃 19% 的毛利率底线,用低价换取 i6 的市场份额?
行业先例表明 “低价是破局关键”:特斯拉 Model Y 通过多次降价站稳 25 万元市场;问界新 M7 以 “降价 3 万元” 实现月销破万;在存量市场,价格仍是最直接的竞争力;
理想的成本空间允许降价:据供应链人士透露,i6 的 BOM 成本较 i8 降低约 15%,若定价低于 23 万元(理想从未涉足的价格带),虽会压缩毛利率,但能快速切入 “主流纯电 SUV” 市场,与小米 SU7、问界 M7 形成直接对抗;
坚守毛利率风险更高:若 i6 延续 “高毛利定价”(如 25 万元以上),将面临 “上有特斯拉、下有深蓝” 的夹击,可能重蹈 i8 的覆辙,进一步消耗理想的现金储备。
目前来看,理想已倾向于 “以价换量”—— 供应链消息显示,i6 的定价可能下探至 22-24 万元,这意味着理想将首次在核心车型上放弃 “高毛利” 策略,为市场份额妥协。
2. 效率提升:组织与渠道的 “紧急补课”
除了产品定价,理想亟需补齐 “组织与渠道” 的短板,否则即使 i6 定价合理,也难以发挥最大效能:
渠道精细化改革:理想已重组 “门店选址团队”,计划将直营店从 “核心商圈” 向 “社区周边” 延伸,贴近家庭用户;同时强化 “培训学院”,统一销售话术,杜绝内耗;
数字化营销发力:搭建 “用户全链路追踪系统”,从线索获取到成交转化进行数据化管理,提升线上营销的投入产出比 —— 这是小米、问界的强项,也是理想的薄弱环节;
供应链协同优化:针对 i8 交付延迟的问题,理想加强了与电池、芯片供应商的绑定,提前锁定 i6 的核心零部件产能,确保上市后能快速放量。
三、长远布局:芯片与海外是 “后手”,但远水难解近渴
为提振资本市场信心,理想披露了自研芯片与海外布局两大长远规划,但短期内难以缓解当前的销量压力。
1. 自研芯片:2025 年落地,难救当下
理想 CTO 谢炎透露,自研芯片已成功流片并进入车载测试阶段,预计 2025 年搭载于旗舰车型。这款芯片主要用于智能座舱与自动驾驶,旨在降低对外部供应商的依赖,提升产品差异化竞争力。但问题在于:
时间窗口滞后:2025 年新能源市场竞争将更激烈,届时自研芯片能否形成 “技术壁垒” 存疑;
短期无助于销量:i6、i8 等主力车型无法搭载新芯片,难以通过 “技术牌” 拉动当前销量。
2. 海外布局:2025 年启动,前期投入巨大
理想将 2025 年定为 “海外元年”,已在德国、美国建立研发中心,同步搭建海外销售与服务体系。但海外市场的开拓面临多重挑战:
欧美市场壁垒高:特斯拉、大众等品牌占据主导,理想的 “家庭定位” 能否适配海外用户需求尚不确定;
投入周期长:海外渠道建设、法规认证、本地化生产都需要大量资金与时间,短期内难以贡献营收,反而会加剧现金消耗。
显然,自研芯片与海外布局是理想的 “长期护城河”,但对于当下的 “逆风局”,更像是 “画饼”—— 真正能决定理想命运的,还是 i6 的市场表现。
四、逆风局的启示:精准定位难敌 “全域竞争”
理想的困境,本质上是 “单点突破” 模式在 “全域竞争” 时代的失灵。过去,理想凭借 “增程 + 家庭 SUV” 的精准定位,在新能源市场的蓝海期快速崛起;但当市场进入红海,竞争对手在 “价格、技术、渠道、生态” 全方位发力时,单一的 “用户定位” 已不足以支撑优势。
教训一:过度依赖单一赛道风险巨大:理想在增程市场的成功,让其忽视了纯电转型的紧迫性,导致 i8 推出时已错失最佳窗口期;
教训二:高毛利策略难守存量市场:在 “价格战” 成为常态的当下,执着于毛利率只会丧失市场份额,特斯拉、比亚迪的 “以价换量” 已证明这一点;
教训三:组织能力要跟上规模扩张:理想的快速增长,暴露了组织管理与渠道建设的滞后,内耗与效率低下进一步放大了外部压力。
结语:i6 之后,理想再无退路
对于理想而言,i6 是 “背水一战”—— 如果 i6 能实现月销 2.5 万辆以上,理想就能稳住纯电基本盘,为增程车型争取调整时间;如果 i6 失利,理想将面临 “增程下滑、纯电无果” 的双重困境,即使有千亿现金垫,也难以支撑长期消耗。
当前的新能源市场,已不再是 “精准定位就能赢” 的时代,而是 “综合实力的比拼”。理想能否从 “逆风局” 中突围,关键要看其能否放下 “高毛利” 的执念,快速补齐组织与渠道的短板,用 i6 打一场漂亮的 “翻身仗”。毕竟,在存量厮杀的市场中,留给理想的容错空间已经越来越小了。

作者:欧陆娱乐




现在致电 xylmwohu OR 查看更多联系方式 →

COPYRIGHT 欧陆娱乐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