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坛上的陈佩斯:九十年代的因,今日的果

日期:2025-07-31 17:01:26 / 人气:7



在2025年暑期档票房惨淡的背景下,陈佩斯主演的《戏台》上映两天票房过亿,虽超《你行你上》,但褒贬不一的口碑似乎宣告了“陈佩斯神话”的落幕。这一现象背后,折射出中国电影市场从九十年代至今的诸多问题与变迁。

一、九十年代:喜剧之王的落幕与市场寒冬

改革开放后,八十年代电影市场迎来“烈火烹油”的繁荣。娱乐片、惊险片比重增加,1987年制片体系引入资本,“百花齐放”表象下娱乐片占比超六成,“王朔现象”出现。然而,这种繁荣背后危机四伏。主流文化批评体系对娱乐片不屑,名导们热衷“作者表达”,追求“反思”“伤痕”“寻根”等主题。随着商品经济大潮冲击,电影制作成本上升,港台及国外影视作品涌入,制片厂为求生存大量拍摄娱乐片,却因技术不足陷入同质化竞争,在电视和录像厅普及的时代,难以与域外产品抗衡。

九十年代,中国电影陷入寒冬。1993年发行制度改革,制片厂可直接与影院协商发行,票房收入成为关键。但此时国产电影数量和观影人数急剧减少,影院体系生存艰难。为求生存,影院从票房上做手脚,分割制片方收入,导致偷票房现象猖獗。陈佩斯和赵本山两位喜剧之王正是在这一时期遭遇困境。陈佩斯1998年的《好汉三条半》因剧本、表演和剧组问题票房扑街,身背巨债无奈息影;赵本山1999年虽凭《男妇女主任》获奖,却也因偷票房问题退出影坛。这一时期,不仅喜剧之王退出,国产电影整体低迷,好莱坞大片却票房火爆,国产电影在与好莱坞的竞争中节节败退。

二、房地产时代:电影市场的复苏与变革

以《英雄》为开端,国产大片时代开启,但早期多为跟风烂作。直到房地产时代到来,城市商业中心和小区配套商业地产兴起,大量商业影院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好莱坞电影为新兴影院提供利润保障。房地产商、煤老板及互联网资本成为影视圈新金主,《阿凡达》打开中国票房想象空间,《泰囧》让本土电影重回大众视野,团购大战培养观众观影习惯。电影市场复苏,但也出现了综艺电影、粉丝电影、营销电影等乱象,港台影视资本借机圈钱。此后中国电影进入重工业时代,然而陈佩斯、赵本山等群众艺术家难以适应高度资本化和娱乐化的市场规则,他们的创作理念和表演风格逐渐退出商业电影。

三、中间市场薄弱:中国电影的困境与反思

当前中国电影市场面临中间市场薄弱的问题。中间市场可填充头部大片之外的院线冗余时段,是行业养人养技术养项目的蓄水池。好莱坞有大量B级片和碟片市场,日韩有粉红和猎奇电影,香港也曾有丰富的群众电影题材。但大陆市场受先天制约,无法靠B级片等填充市场,战争、历史、动画片等题材也因技术力有限难以成为中坚力量。资本化和娱乐化时代,国产电影选择圈钱电影和“议题电影”填充中间市场,导致群众电影缺位。如今《流浪地球3》《战狼3》未可知,《落叶归根》《爱情麻辣烫》这类群众电影若上映,观影欲望或许远超当下部分性别对立电影。

回顾历史,九十年代电影市场的困境源于计划体制过快退出,未能建立工业化体系;房地产时代的复苏虽带来市场繁荣,但也带来了资本化和娱乐化的问题。当前中国电影面临着老问题与新挑战,工业化虽有进展,但老问题的影响依然存在。不过,中国动画电影有朝着3D动画第一工业国发展的势头,《流浪地球3》上映和载人登月后或迎来工业电影井喷期。我们应从历史中汲取经验,努力解决电影市场存在的问题,推动中国电影健康发展。

作者:欧陆娱乐




现在致电 xylmwohu OR 查看更多联系方式 →

COPYRIGHT 欧陆娱乐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