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倬云的最后20年:我要唤醒许多的梦,唤醒许多的错

日期:2025-08-09 13:36:39 / 人气:9



2025年8月4日清晨,著名历史学家许倬云先生在美国匹兹堡去世,享年95岁。他的仙逝引发了学术界、媒体圈和文化圈的广泛悼念,人们敬仰他思想中的“温情”,以及这种温情对大众的滋养。许倬云在退休后的20多年里笔耕不辍,以历史经验和人生体悟,努力为中国人“旷野召唤”,唤醒诸多“梦”与“错”。

退休后的学术坚守与使命担当

丰硕的学术成果

1999年退休后,许倬云出版了20多种图书,发表了近200篇文章,接受了20多家媒体访谈,录制了十多场课程。即使古稀之年病情恶化、身体彻底瘫痪,他仍靠口述进行写作。他出版《万古江河》《说中国》《我者与他者》,用大历史观剖析中国五千年文化演进,探寻中外文化交流,追溯“中国”概念的形成;写《中西文明的对照》《历史大脉络》,以文明比较方法勾勒东西文明发展图景,寻找中国近代错失机遇的答案;《美国六十年沧桑:一个华人的见闻》虽分享美国见闻,但念兹在兹的还是中国和普通中国人。

唤醒与担当的信念

许倬云表示“在我在世一天,我愿意尽我之能,替中国人旷野召唤,替中国人呼唤,唤醒许多的梦,唤醒许多的错”。他认为为生民立命是儒家的本分,将《万古江河》写得浅显就是为了这个目标。他以“鹦鹉灭火”自比,不懈努力为中国人传递思想和希望。

人生际遇与思想形成

大时代的“旁观者”

1930年许倬云出生于厦门鼓浪屿,因母亲高龄怀孕且患病,他7个月早产,患上肌肉萎缩症,一生行动不便。7岁时抗日战争爆发,他看到士兵出征的场景,悲苦之情埋在心底,一生做“旁观者”,这使他后来选择研究历史。抗战时期他随父亲辗转中国内地农村,观察到农民真实生活和农村社会组织,为写作《汉代农业》奠定基础。抗战结束后,他看到国民党统治下的种种乱象,从更高层面思考中国未来,树立了士大夫“以天下为己任”的信念。

独特大历史观的形成

1948年底许倬云随家人到台湾,考入台湾大学外文系后转入历史系。在台大,他师从众多学术巨擘,如劳幹、李宗侗、李济、凌纯声、全汉昇等,接触到不同学术领域,逐渐形成大历史观,认为人的变化最小,制度、文化、地理条件的变化更为重要。他跟随这些老师学习,不仅学到了知识,还受到他们个人风格的影响,如劳幹旁征博引的回答方式让他也注重系统思考。1957年他前往美国芝加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了解其他文明的文化历史,以更宽广的视野研究中国,提出“从世界看中国,从中国看世界”,晚年出版数本中西文明比较著作。

学术贡献与社会影响

台湾学术发展

1962年许倬云回到台湾担任史语所副研究员、台大历史系副教授等职。在国民党高压控制下,台湾高校政治斗争激烈,他受到嫉妒和中伤,但仍为台湾学术发展做出贡献,邀请学者来台讲学,训练研究生等,与中外学者和学术界中流砥柱建立友谊。

中美学术交流

1972年许倬云再次赴美,担任匹兹堡大学长聘教授。他关注中国两岸时局和社会变化,根据不同情况调整思考问题。20世纪六七十年代台湾地区经济起飞,他讲“从历史看管理”;大陆改革开放后,他积极奔走,拉关系找资金邀请大陆学者访问,还帮助王小波修改作品并推荐发表,改变其命运。

两岸高校合作

20世纪90年代末和21世纪初,许倬云频繁来往于两岸,担任南京大学荣誉教授等职,以衰残之躯积极介绍美国高校经验,帮助大陆和台湾高校院系改革。

许倬云先生一生历经磨难,但始终坚守学术,以家国情怀和使命感,通过丰富的学术成果和深刻的思想,为中国人提供了精神指引和历史智慧,他的思想和精神将永远照亮后来者的道路。

作者:欧陆娱乐




现在致电 xylmwohu OR 查看更多联系方式 →

COPYRIGHT 欧陆娱乐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