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驾险”,真能保险吗?

日期:2025-08-14 21:24:40 / 人气:2


今年4月28日,小鹏汽车宣布“小鹏智能辅助驾驶安心服务正式上线”,这一事件曾被看作“智驾险”商业化落地的重要突破。随着L3级智能辅助驾驶商业化试点加速,政策与市场推动“智驾险”从“营销噱头”向“风险共担机制”转型,但这一新兴险种仍面临诸多问题。

市场现状:多数为增值服务

自2019年长安汽车推出首款“自动泊车责任险”以来,“智驾险”市场已探索六年。但目前市面上多数“智驾险”并非真正意义上的保险产品,而是车企推出的增值服务或用车权益。

小鹏汽车的“智能辅助驾驶安心服务”是针对其智能辅助驾驶功能的服务权益,不取代交强险和机动车商业险,且需在官方合作渠道购买车险的新保及续保客户才可购买,本质上是对车险的补充,用户需先启动车险理赔,且车险赔付优先于该服务。鸿蒙智行部分车型为新车主限时赠送的“智驾无忧服务权益”,同样要求用户先使用自身车险,符合特定条件时车企再进行二次赔付。

不过,也有少数合规的“智驾险”产品。2019年,中国太平洋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与长安汽车合作推出的“放心泊”自动泊车责任险,是国内首个面向消费者的自动驾驶责任险,由保险公司直接承保并在银保监会备案,驾驶者按规定使用自动泊车系统因质量问题导致事故,损失由保险公司赔偿,但这类产品市场上较少。

责任认定:复杂且存争议

智能辅助驾驶技术从L2向L3及以上级别演进,事故责任认定成为核心挑战。传统驾驶模式下,事故责任主要由驾驶员承担,而“人机共驾”场景中,责任主体涉及驾驶员、车企、算法提供商等多方,定责难度大幅增加。

我国量产乘用车智能辅助驾驶功能主要处于L2级以下,驾驶人仍是最终责任主体,脱手脱眼将面临民事赔偿等责任。但车企对智驾技术的过度宣传,如“L2.999”“准L3”等模糊表述,使部分用户对L2和L3差异认识不清,放松警惕增加安全隐患。

不同车企对“智驾险”的生效条件和免责条款差异较大。华为鸿蒙智行和和小鹏汽车都有各自的规定,且多数“智驾险”产品明确,用户未按《用户手册》操作将被拒绝赔付。

四部门要求L3/L4级智能网联汽车必须购买不低于500万元的专项责任险,推动“智驾险”从“补充权益”向“强制保障”转变,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也将智能驾驶车险影响研究纳入相关指导意见,专属条款加速制定。中国保险行业协会牵头制定事故定责和保险赔付标准规范,中国银行保险信息技术管理有限公司探索建立智能驾驶数据池推动数据共享。

各地也在探索创新模式,深圳鼓励开发全链条风险保险产品,北京明确L3级及以上自动驾驶车辆事故责任划分,但L3模式使用场景有限。

数据问题:定价与隐私挑战

数据在“智驾险”的定价和风险评估中至关重要。车企可通过采集车辆行驶数据构建用户驾驶行为画像,实现动态定价,有助于降低风险和优化智驾技术。

然而,数据的所有权、使用权和隐私保护问题引发广泛关注。保险公司仅能获取车企脱敏后的有限数据,难以独立精准评估风险。高阶智驾事故数据稀缺,导致保险定价过度依赖模拟测试和车企有限的实际数据。责任复杂性也是一大挑战,L3级“人机共驾”模式下责任划分需结合系统运行域和接管响应,国内外责任认定差异使用户对责任边界认知模糊,增加理赔纠纷风险。

未来趋势:责任转移与模式转变

长期来看,随着L4/L5级技术的成熟,事故责任将逐渐从驾驶员转移至系统提供商,传统车险可能被“系统责任险 + 用户意外险”的组合所取代,“智驾险”可能演变为车企提供的“订阅服务”,保费与自动驾驶里程挂钩。

“智驾险”目前虽有一定发展,但在责任认定、数据归属、合规性等方面仍迷雾重重,需要政策、行业和技术的多方协同,才能真正成为保障智能驾驶安全的有效机制。

作者:欧陆娱乐




现在致电 xylmwohu OR 查看更多联系方式 →

COPYRIGHT 欧陆娱乐 版权所有